来源:求是网
陈云是新中国税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长期的治税实践中,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总结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治税思想。他的治税思想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陈云同志有句名言,“税收在我们国家收入中是第一个筹码”,有三层意思。第一,努力收税,是解决财政赤字的一种办法。第二,税收发生问题,整个国家财政就要发生动摇。第三,税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办法。可以说,陈云关于税收战略意义的思想,不仅对于建国初期统一全党对税收的认识、克服财政困难、稳定市场、恢复经济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今后进一步加强税收工作,进而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具有长远的战略指导意义。
对于如何组建税务队伍,陈云同志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1949年12月8日,陈云在财政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税务会议上的讲话中,针对一些地方领导不重视税务工作的情况,明确地指出:“市、县委党委领导要把最得力的干部调到税务局来,宁缺一个县委组织部长,也不能缺一个县税务局长。”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决策。作为曾经担任7年之久的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当然深知各级党委组织部长对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但面对经济建设的新情况,他强调选配税务局长比选配组织部长更重要、更迫切。
对于如何提高税务人员素质,陈与同志也给出了标准。第一,政治上要强。陈云认为“财经干部经常注意政治是必要的。做财经工作的人,一天脑子里就是数字,经常转财经工作本身的问题,其他方面考虑得就很少。要经常在政治上提醒他们,如果没有群众观点,没有政治观点,就很容易出毛病。”第二,业务上要通。陈云认为税务人员不仅政治上要强,而且业务上要通,要尽快成为内行。比如收税不但要有税率和税目,还要有细则和办法,可是我们连计税和征税的办法都没有,只是喊“要收税啊”,完全是外行办事。陈云语重心长地说:“外行办事总是要吃亏的。钱是老百姓的,我们不能拿老百姓的钱开玩笑。”第三,作风上要正。陈云强调 “在税务人员中,也要整风,纠正偏向”。通过整风,使其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
斗转星移,我们所处的时代大环境与建国之初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陈云同志治税思想的科学观点仍是值得我们长期坚持和借鉴的宝贵财富。研究建国初期陈云治税思想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分析陈云开展税收工作的具体方法,进而学习借鉴其治税思想的精髓,并结合新的实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不断推进中国税制改革向着确定合理税负水平、优化税制结构,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方向迈进。
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深入推进“分税制”改革。一直以来,陈云反复强调强调税收关系要“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目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服从全体、目前服从长远,树立整体思想。”我国分税制改革从1994年推出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其间我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财税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可以说,分税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37年来的一大经典之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税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当前,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分税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通过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经济社会继续跨越式发展,为确保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其次,要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唯物主义方法论,积极开展税收调研。陈云有句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意思是说“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唯物辩证法,也就是毛主席说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事,就是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陈云主持全国财税工作,一向重视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来处理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对税收工作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毫不含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税收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强化收入分析预测,加强税收筹划,坚决不征过头税;要通过开展税源调查,及时、全面,准确找到了组织收入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为促进税收工作顺利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采用“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思维,善于听取各方意见。1953 年在酝酿具体选择何种政策解决财经困境时,陈云比较了八种方案,反复权衡利弊,最终确定了方案。这就是他常说的“交换、比较、反复”。陈云同志对这六个字有过解释:交换,“就是通过交换意见,使认识比较全面。交换意见,不仅要听正面意见,更要听反面意见”。比较,“一是左右的比较,二是前后的比较”。反复,“就是事情初步定了以后还要摆一摆,想一想,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即使没有不同意见,还要自己设想出可能有的反对意见。我们反复进行研究,目的是弄清情况,把事情办好” 。“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创造性发展和重要贡献。我们开展税收工作必须注重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形势,强化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随着中央财税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逐步到位,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税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央和地税收入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收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必将为税收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然后,要强化增收节支,在力保财政收支平衡中求发展。关于正确处理开源与节流的关系,陈云在1949年时提出:“所谓开源,就是发展经济。……对支出用‘削萝卜’的办法,对收入用‘挤牛奶’的办法。”他支持量入为出的财税思想,反对赤字财政,认为赤字的解决还得从发展经济着手,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的税收收入才会增长,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赤字问题。他说:“财政上有赤字,怎么办呢?首先要抓增产节约。增产是为了增加收入,节约是为了减少开支。”通过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再通过财政平衡思想指导税收工作,即努力实现税收收入和支出的平衡,是陈云税收理论的显著特色。加强对于实体经济的税收扶持,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富民目标,是推进税收建设的重点工程;同时,加强对于“三公经费”治理,大力压缩行政开支,也将极大节约开支。
另外,要坚持民生价值取向,切实减轻民众税负。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极为关注民生工作,特别是农民的生活。他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调整农业税负担的建议,并指出要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夏征减少,秋征也要减少。后来又提出,要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当减轻农业税。他主张采取稳定农民负担、控制赋税限度、严格控制农业税以外的其他负担,以及农村交易税规定恰当的起征点等措施,彰显了经济民主的思想。
推进税收发展民生,就是要深入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优化税制结构,降低间接税在税源中的比例,加大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的比重。要力推税收优惠政策,通过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运用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运用税收政策,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改革出口退税政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同时,减轻劳动力供给,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最后,要学会“踱方步”考虑战略问题,加强税制改革顶层设计。1956年7月21日,陈云同志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局长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的讲话中又说:“过去旧商人中,有一种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的,他们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比如什么货缺,应该什么时候进什么货。我们县商店的经理一天忙得要死,晚上还要算账到十二点,要货时,再开夜车临时凑。看来,我们的县商店,也应该有‘踱方步’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的人。”考虑战略性问题上层机构要有人专心考虑大问题,要有这样的战略家。我们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针对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税种结构失衡的现状,税制改革应该瞄准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提高直接税比重的目标,使本轮税制改革既能兼顾税制中性、效率、简化、公平的目标,又能统筹促进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